点击蓝字,关注我们
随着人们更加追求“纯净”生活,瓶装水成为销量最高的包装材料种类。但你以为自己在喝纯净水,实际上咽下的是塑料颗粒。
2024年1月,国际学术期刊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》(PNAS)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进展,研究人员首次利用新的显光学成像技术,能观测到生活中“纳米级塑料”(小于1微米的塑料颗粒)。他们首次计算并识别了瓶装水中的纳米塑料颗粒,并发现:每升瓶装水中平均约含有24万个可检出的塑料颗粒,其中,90%是纳米塑料,10%是微塑料。
微塑料被定义为尺寸1微米到5毫米的塑料碎片,而纳米塑料是尺寸小于1微米的颗粒,相当于头发丝的1/70。如此细小的“纳米塑料”可以通过我们肠道或肺部细胞,进入血液,甚至抵达心脏和大脑。对于孕妈妈而言,还会穿过胎盘,最终进入胎儿体内。
2023年11月,杜克大学Andrew B West团队发表在《科学进展》(Science Advances)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:纳米塑料颗粒会进入大脑,与大脑神经元中的蛋白纤维发生作用,从而加剧帕金森病的风险。
具体来说,该研究发现纳米塑料颗粒进入白鼠模型的大脑后,在神经元中会吸引“α-突触核蛋白”紧密聚集,促进“α-突触核蛋白”的原纤维形成和复制,进而导致帕金森等神经性疾病的发生。
这个过程与帕金森病的发生密切相关,许多帕金森病患者大脑中都会出现“α-突触核蛋白”的异常折叠和聚集的情况。
此外,研究人员检测出了7种常见的塑料材料,包括PET(聚对苯二酸钾乙二醇酯)、PA(聚酰胺)、PP(聚丙烯)等。研究发现:当瓶子被挤压或暴露在高温下时,其可能会随着碎片脱落而进入水中。甚至在反复开关瓶盖时,许多塑料颗粒也会进入水中。
2019年一项研究发现,人类摄入微塑料的主要来源,竟是喝水:一个普通人每周就能喝进多达1769个微塑料颗粒。
2024年初,广州医科大学李战军教授与暨南大学环境学院曾永平教授在《环境科学与技术快报》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发现:水在加热过程中,随着温度升高(从25℃到90℃),水中纳米塑料的平均去除率也在不断升高,当水煮沸时(100摄氏度),高达84%的塑料颗粒可从水中被去除。
另外,英国“水与环境管理协会”的执行主席尼克·里夫斯表示,86%的塑料瓶都变成了垃圾,需要400-1000年才能降解。早在2019年,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《饮用水中的微塑料》报告指出,在海洋、污水、淡水、饮用水(指瓶装水和自来水)中均有塑料颗粒的存在。
安馨水直饮水
为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,降低塑料颗粒对人体的危害,安馨水倡导以科技打造健康饮水生活,守望绿色地球。
安馨水小区直饮机,引进了新加坡政府工程级别的先进技术,以RO反渗透技术和生物水质监测技术为核心,打造了一套十二级的深度反渗透净化系统。该系统能够逐层过滤,高效去除莫西林、四环素、土霉素等九大类抗生素,其去除率可达到惊人的99.99%。
不仅如此,安馨水对于水中的铅、砷、镉等重金属离子以及大肠杆菌等污染物的去除率也高达99.99%,为家庭饮用水提供了全方位的健康保障。